廣島
到日本廣島看1945年8月6日美軍投下原子彈遺址,原爆紀念館在修葺中,仍是不容錯過。其中,展品有一個圓形的平面地圖,參觀者可以俯瞰角度,像上帝視角般看到原子彈掉下爆炸的一刻。展品裏有受難者經歷爆炸後的衣物,兒童的單車和玻璃彈珠玩具被高溫燒熔變形。最令人毛骨悚然是一間銀行門外樓梯地板,變成了感光的菲林底片一樣,留下了死者的「人影」。
到了廣島才明白原子彈的破壞原理。當年原子彈在離地面六百米爆開,遊人今日可以回到原爆點憑弔,但那裏已是一個平凡的民居範圍。從原爆中心,威力呈環狀向外擴散。據史料說,當時居民聽不到聲音,只看到「一道白光」,有人被閃盲,有人眼球融掉,所以,距離「原爆中心」多遠,至為關鍵。另外,身處方向也關鍵。舉世聞名的原爆建築遺蹟「Atomic Dome」其面向原爆中心的那一面受嚴重破壞,背向爆心那一側相對上受影響較細,肉眼可見其牆上保留了雕刻花紋。故有人當時在室內若被厚牆掩護,則可以保命,可謂時也命也。
這些我是靠閱讀知道的。我找到一本重要的書,美國記者John Hersey(約翰.赫賽)的Hiroshima,被紐約大學評為近代最重要新聞作品。原爆一年,這個記者親自到廣島,由於他生於傳教士家庭,可以放棄跟隨盟軍,直接找教會網絡聯繫受訪者。
他詳細記述了六個平民的原爆故事。話說當年英語世界因為屬盟軍一方,主流社會相信投扔原子彈是「終結二戰必要之惡」。
赫賽原來的報道長達三萬餘字,New Yorker雜誌破天荒騰出一整期雜誌版面,把內容一次過刊出,出版後旋即賣斷市,至今書本作品已賣三百萬本。
我在廣島讀這書,內心不住顫抖。一個來自英語世界、理應同情「盟軍」的記者,以細緻冷靜客觀筆觸,描述慘絕人寰的災難,讀者看完不得不反思核武和戰爭的爭議。這個記者極低調,把自己的存在縮到最小,沒賣弄煽情,讓報道更經得起時間考驗,怪不得被譽為新聞界經典作品。
星期一見報
Ming Pao Daily News
D05 | 副刊 時代 | 七齣好戲 | By 譚蕙芸 | 2017-10-16
whyvan123@gmail.com